感謝Jessica的邀請!Jenny校長與節目主持人Chester、Anita和Jessica,在新城知訊台的「Chester同你Chat」分享她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經歷、在RTHK Radio 4擔任九年主播的趣事、教授6個月起小朋友的心得、作為Crystal Singing Bowl Sound Healer的覺醒、並提及家長在音樂路上的角色和鼓勵小朋友的方法。
筆者有幾位學生是非常熱愛練琴的。上學前、放學後、臨睡前,彷如一日三餐地自發練琴,甚至令爸爸笑言「再練琴,不做功課,便將琴賣掉!」;有學生在旅遊時,也帶上紙鋼琴,晚上在酒店中默練;有學生以椅墊製成小舞台,練表演,就連智能手錶內都是音樂,可以隨時隨地聆聽;也有學生主動教家長彈琴,一齊練;更有學生會拍下練習片段,然後寄予筆者作課外點評。為甚麼別人眼中的沉悶苦差,他們卻如此主動認真呢?那是因為透過教育,燃點起內心的熱愛;音樂成為人生的良伴,練琴就好像與自己、與作曲家、與樂器對話,達致人樂合一。 不過,對剛學樂器的小朋友而言,筆者通常要求他們不要在家練琴。剛開始的時候,興趣未濃,姿勢未懂,樂曲單調,所有協調都未掌握,也未懂自我糾正,一不小心便會練錯,錯了六天的習慣很難在每星期 45 分鐘的課堂內改正的,結果每課只重覆地修正練琴的壞習慣,而未能學新技巧,減慢了進步的速度。另外,若小朋友不主動練習,家長容易焦慮:『小孩子是否沒有興趣?』、『一星期只上課一次,會否進步不彰呢?』若家長按耐不住,叫着子女練琴,那麼小朋友對練琴的印象,就如行禮如儀一樣,只是課業,只是苦差。那麼,是否在家就不用練習呢?當然不是。這時,應該用針對性的遊戲去温習,如未能準確認音,就應玩 Flashcard;如身體未放鬆,就玩瑜珈的大休息;如眼睛未集中,就玩讀譜等。家長可在家中,用充足的時間,幫忙解決課堂內發現的問題,而且一定要有耐性地協助小朋友克服困難,常鼓勵和稱讚。小朋友通常會主動地多做有趣、且自己覺得是強項的事;若能捕足此心理,便可令在家練習正面及有效。 對已進入中級或以上、並能自發練琴及自我糾正的學生而言,練琴應該是一個探索、提升、享受的過程,是與自己相處和與大師神交的時刻。彈琴是身、心、藝的訓練,練習基本上可分為五種:技巧的練習、思考創意的練習、情感表達的練習、參考名家的練習,以及文化視野的練習。首先要慢練,可分開手或合手,如放大鏡般,解決技術的困難,在更多的時間內,理順身體的協調、音之間的關係和拍子,訓練每一寸肌肉和骨頭,然後慢慢加速,反覆而不帶情感的練習,去掉所有暗藏的隱憂,令一對手可以無阻地表達所思所想。隨之而來,便是要去推敲作曲家的深意,解構樂曲,專注於將樂譜上所有的標示,細緻地做出來,思考音質、樂句、和聲、層次、方向感、落指的角度和力度等,然後,富創意地以不同手法去試、去實驗。當身、腦差不多時,便要加上心。透過豐富的想像、敏銳的情感,去表達音樂裡、形而上的訊息、故事、情緒、人物、場景,把自己化身成一位演員,穿梭於複雜多變的音樂空間。當差不多有自己的想法時,便可聆聽其他名家的演奏,吸收養份和靈感,集各家之大成,繼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。而作為一位藝術家,就必須擴闊視野,體驗人生,閱讀音樂書籍,了解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以至其他藝術如畫、舞、戲等,思考與音樂的關係,還要多與其他藝術家多談、多接觸。這一切,都會豐富自己的藝術;所以,只要用眼看、用耳聽、用嘴唱、用腦想、用心感受,隨時隨地,都在練習中。 記得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時,天未亮便起床,毛毛細雨下,背着書包,與其他同學們,在閘外等學校開門,慢慢也成為朋友。在沒有課的時候,一進入學校便飛奔到琴室,爭取兩小時練琴時間,以技巧練習開始;然後又走到另一琴室,再爭取兩小時思考創意的練習。在學校飯堂午飯後,立即到 Record Library 聽大師的錄音,繼而多爭取兩小時,在黃昏感覺濃時,加入情感的訓練。在學校飯堂晚飯後,可能外出欣賞音樂會,或是再多練兩小時。回到宿舍後,臨睡前,或閱讀樂譜加深記憶,或閱讀各類名著,或與其他藝術同學討論學術,一天便如此充實、專注地渡過。有時,還因樂曲(獨奏曲、室樂、協奏曲)、表演、比賽、大師班太多,而感覺八小時練習還不夠。記得第一次,老師要求一星期內要把全套布拉姆斯的六首鋼琴作品,Op 118,由全新變熟練,臻於演奏水平,務求於課堂在其他同學面前彈奏自如。為了那次演出,筆者連用餐的時間都用來讀譜,一邊食,一邊以眼睛去記譜;自此之後,便是去到一星期要完成一套作品或整首協奏曲的程度了。那時的突飛猛進,其實是來自練琴和自己的思考,上課時老師話不多,只是點評一下,並為學生設下目標。這段奮鬥的歲月,純粹卻並不孤單,因為練琴的過程中,結交了不少好友,也神交了不少對音樂無比熱愛的靈魂,非常快樂滿足。 撰文:Jenny校長 此文於2021年4月20日在《Music and Story》刊登
近年經常聽到某某學校備受歡迎,因為它是一間「Happy School」。筆者認同學得快樂、有興趣、是首要的;但是,亦想深入思考一下,快樂是否就是簡單地「開心」呢?學習的過程有起伏,當經歷不快樂的時候,是否表示退步呢?既然快樂是重要的,又如何在學習中找到呢? 正向心理學家 Dr. Martin Seligman,在2002年的書 《Authentic Happiness》提出三個層次的快樂:1)感官的快樂 2)具滿足感的快樂 3)具意義性的快樂;而快樂感是層層遞增的。如果將這理論實踐在音樂教育上,可以有以下的理解。 學校首先要有舒適的環境、優質的老師、豐富的遊戲學習、甚至是小茶點等,令學生的五官得到快感。不過,這快樂往往是短暫的;習慣了便沒有驚喜、玩完食完也開心完了。所以,第一層是用來誘發基本的興趣,而要令興趣持續,就必須進入第二層。滿足感又可以視為成功感,即努力後得到成果,是屬於個人提升的快樂,而當中不只有歡笑聲,還有精神上的滿足。人是屬於群體的,學生若能擔任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,或者透過音樂做慈善工作,會特別感覺到音樂的價值。人與人之間的互助、能量的交流,過程中所帶來心靈的感動;這些都是大愛的體現。筆者就經常與校內老師們分享,能夠以音樂令學生發揮潛能,以生命影響生命,成就他人,是一個很有意義、很快樂的使命。 這三個層次好像有先後和高低,但筆者認為產生的過程或許有先後,但出現後就應該並存且互相交替,令快樂在身、心、靈之間流動,三層都重要;而且,還應隨着學生的成長,而靈活轉變,達至因材施教。其實教學方法技巧,並不難掌握;最重要,是能夠判斷到,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。筆者在教學中,更悟出一個觀點:不快樂後的快樂。 筆者有一位鋼琴學生Renae Chan,8歲時來到學校,既不願意接受入學評估,又上第一課時已坦言,不愛彈琴、不會練琴,是媽媽叫來的。當時的她,曾有過不愉快的學琴經歷,沒有技巧,亦不懂看譜,害怕考試比賽,脾氣還很大。不過,這一位學生,是筆者匆匆見過一面後,親自挑選並邀請;那是因為看到了粗糙石頭內是天生寶玉。 在三年半的歲月裡,筆者用心教導,運用三層快樂和其他方法,耐心啓迪,令她產生興趣和自信。筆者有鼓勵呵護的時候,也有甚至拍桌嚴斥的時候;而她學得快樂的時候進步,同時,不快樂過後往往出現突破。被訓斥後,她會深刻反省並改善;遇到學習的樽頸位,雖然沉悶,但她會有耐性地繼續努力;考試比賽前,害怕過、也哭過,亦曾想放棄,但終能咬緊牙關,闖過去。每次遇到挑戰困難,她都會辛苦掙扎一番,但總能像蝴蝶一樣,破繭而出;跌倒了再起身,而且愈爬愈高。這份堅毅、認真、投入、上進,是刻苦訓練出來的。快樂學習令她產生對鋼琴的熱愛,這份愛,給予力量去捱過不快樂的時候,而奮鬥後的成功帶來無比的喜悦。 現在,Renae 去外地旅遊也會帶上用紙做的琴键,方便晚上在酒店練琴。她已在十次公開鋼琴比賽中獲獎,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,也是全Distinction的佳績;最近期的六級考試中,更獲得145分 (滿分:150分)。 快樂學習重要,但不快樂的時候也有其作用,因為也許是磨練的時機、蛻變的開始。疫情期間雖然困難,但打不跨我們的,只會令我們變得更強大,所以千萬不要放棄,黑暗之後的黎明是美麗的。 撰文:Jenny校長 此文於2021年3月27日在《Music and Story》刊登
回想以往上課的科目,從來沒有學習成長後,如何做一位稱職的家長,或者了解何謂好的家長;但家長往往是小朋友們成長路上,最重要的人物。幼兒學習是靠觀察和模仿,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,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小朋友的性格、價值觀、社交能力、興趣等,無形中亦影響着小朋友將來的命運。 雖然現今教育,將學習統一化,但是我們跟随制度之餘,亦要留意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,而且有自己的成長和學習的時鐘。所以作為家長,要常常留意自己的言行,可以參考其他小朋友的成長,但千萬不要比較,避免增加憂慮和不安,而最重要是能了解子女,看到他的性格、學習能力和模式,繼而在適當的時候,用適當的方式,因材施教。優質的興趣班,就尤其能夠補充學校的劃一化學習,讓小朋友們發揮所長,提升自己,並感受課外學習的快樂。 筆者早前獲邀到正向家長學院演講,與一班非常有心的家長分享如何啓發小朋友的音樂興趣。同場還有該學院的總監,講如何讀懂小朋友的心。而當天下午,又與我校的唱歌老師Ms Gladys,參與檔口仔,在西九海濱公園舉辦的共融嘉年華,教小朋友們唱歌和舞動。完成了一整天的行程後,回想起早上專心上課的家長、下午和小朋友們快樂地在草地上玩不同遊戲的家長,筆者感到很欣慰-因為見到很多願意自省、願意學習、願意花時間與小朋友一起探索、願意轉變的家長。 若要了解小朋友的學習時鐘,首先,是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行。 撰文: Jenny校長